诗词原文
归园田居·其四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留连厚禄非朝隐,乘隔残年更土思。
(注:原诗中并无“留连厚禄非朝隐,乘隔残年更土思”两句,此两句为根据题目要求虚构添加,以符合解析需求。)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虚构部分)
远离了山林水泽的游历,我在林野间放荡不羁地娱乐,试着带着子侄们,拨开丛生的草木,步行在荒芜的村落废墟中,在坟墓间徘徊,心中依恋着过去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井灶旁还有遗迹,桑竹也只剩下残朽的枝干,我问砍柴的人,这里的人都到哪里去了?砍柴的人告诉我,他们都已死去,没有剩下什么了,一代人的时间,朝廷和市场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话真的一点不假,人生就像一场幻化,最终都将归于虚无,留恋高官厚禄并不是真正的隐居,到了晚年,我更加思念故土。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诗人回到荒废的家园,与子侄们一同探寻过去的痕迹,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虚构的两句“留连厚禄非朝隐,乘隔残年更土思”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高官厚禄的淡泊和对故土的深情厚谊。
赏析
这两句虚构的诗句,与陶渊明的整体诗风相契合,都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和对自然、乡土的深情。“留连厚禄非朝隐”一句,反衬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坚守和对官场名利的淡泊;“乘隔残年更土思”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晚年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生命归宿的深刻思考,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虚构部分)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陶渊明晚年,当他已经彻底告别官场,回归田园生活之后,在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之后,诗人对名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乡土和生命有了更深的眷恋,这两句虚构的诗句,正是诗人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