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血只添波浪起,脱身难借羽翰追。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行无题

唐·钱珝

万木秋声满,江潮夜未阑。

片帆烟际闪,孤棹月边寒。

宿雁惊沙起,飞鲸喷沫团。

洒血只添波浪起,脱身难借羽翰追。

作者及朝代

作者:钱珝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钱珝,字瑞文,晚唐时期的文学家、诗人,生卒年不详,他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文采斐然,钱珝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在唐代文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万木在秋风中摇曳生声,江潮在夜色中仍未平息。

一片孤帆在烟雾中闪烁,一只孤舟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寒冷。

栖息的雁群被惊起,沙砾飞扬,巨大的鲸鱼喷吐出泡沫,形成一团团的白沫。

洒下的鲜血只能增添波浪的汹涌,想要脱身却难以借助羽翼飞翔追赶。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江上行舟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奈和悲壮。“洒血只添波浪起,脱身难借羽翰追”两句,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面对困境时的无助和绝望。

赏析

这首诗以江行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上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前两句“万木秋声满,江潮夜未阑”以秋声和江潮为引子,营造出一种萧瑟、孤寂的氛围。“片帆烟际闪,孤棹月边寒”两句,通过孤帆和孤棹的描绘,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凄凉,而“宿雁惊沙起,飞鲸喷沫团”两句,则以雁群和鲸鱼为象征,暗示了诗人所处的险恶环境。

最后两句“洒血只添波浪起,脱身难借羽翰追”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洒血和脱身难追为喻,表达了自己面对困境时的无助和绝望,这两句诗不仅情感深沉,而且意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钱珝在江上行舟时所作,当时,他可能正面临着某种困境或挫折,内心充满了无助和绝望,在江上行舟的过程中,他看到了秋声满耳的万木、夜未阑的江潮、闪烁的孤帆、寒冷的孤棹以及惊沙起飞的雁群和喷沫成团的鲸鱼等景象,这些景象触动了他的情感,使他产生了深刻的感悟和思考,他将这些感悟和思考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意境深远、情感深沉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