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日感怀
唐·韦庄
都城花木久知春,北路余寒尚中人。
流落天涯谁见问,少卿应识子卿心。
作者及朝代: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诗人、词人,五代前蜀宰相,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作者简介:
韦庄生活在唐末五代时期,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以及五代十国的纷乱,他的诗歌多反映战乱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作为花间派词人,他的词作也颇受后人推崇。
译文:
都城的花木早已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而北方的道路上仍然残留着寒意,侵袭着行人,我流落在天涯海角,又有谁会来关心问候我呢?或许只有少卿才能理解子卿内心的苦楚吧。
释义:
首句“都城花木久知春”描绘了都城春天花木繁盛的景象,暗示了春天的到来,次句“北路余寒尚中人”则转而描写北方的寒冷,与首句形成对比,突出了地域和气候的差异,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流落天涯、无人问津的孤独和苦闷,以及希望得到理解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以春天的花木和北方的余寒为背景,巧妙地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首句和次句通过对比,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北方的寒冷,为后两句的情感表达做了铺垫,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流落天涯、无人问津的感慨,以及希望得到理解的愿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语言简练明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庄在唐末五代时期创作的,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韦庄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以及五代十国的纷乱,深感个人命运的无常和社会的残酷,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春天的花木和北方的余寒,以及自己流落天涯的孤独和苦闷,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他也希望通过这首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