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思友
唐·李商隐
去年音问隔淮州,百谪难知亦我忧。
月色空蒙寒食夜,杏花零落故园秋。
书传鸿雁千重路,梦绕云山万里愁。
欲问归期何处是,天涯芳草自悠悠。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根据关键词进行创作及解析。)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期,一生郁郁不得志,但诗文成就极高,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其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译文
去年与你音信隔绝在淮州,百般的贬谪难以知晓,这也是我心中的忧虑,寒食节的夜晚月色空蒙,故园的杏花也已零落,正值深秋,书信通过鸿雁传递,跨越千山万水,梦中却常常绕着云山万里,愁绪难解,想问你的归期在何处,只见天涯的芳草自由自在地生长。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忧虑,首联点明时间(去年)和地点(淮州),以及音信隔绝的现状,同时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忧虑,颔联通过描绘寒食节夜晚的月色和故园杏花的零落,营造出一种凄清、萧瑟的氛围,暗喻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愁苦,颈联通过书信和梦境的描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愁绪,尾联则以天涯芳草的自由生长,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惆怅。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细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书信、梦境的描写,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忧虑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如月色空蒙、杏花零落、鸿雁传书、云山万里等,都富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人在用词上也十分讲究,如“百谪难知”中的“百谪”一词,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忧虑,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异乡,与友人相隔甚远,音信难通,诗人深感孤独和忧虑,于是通过这首诗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关怀,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反思,这种情感在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