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栖地僻经过少,锺梵声中掩竹门。出自哪首诗?

小编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姚合

幽栖地僻经过少,锺梵声中掩竹门。

曲径踏花寻静远,小轩临水对清喧。

闲来石上观流水,兴至松间听鸟言。

此地风光无限好,何须更问世间尘。

作者简介

姚合,唐代著名诗人,字大凝,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授武功主簿,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金州刺史等职,晚年退居陕州,自号“姚武功”,姚合与贾岛齐名,并称“姚贾”,擅长五律,以清奇僻苦著称,诗风追求字句精炼,意境幽深,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时有警句。

译文

居住在这幽静偏僻之地,来访的人稀少,伴随着寺庙的钟声与诵经声,我轻轻掩上了竹门,沿着曲折的小径,踏着落花,寻找那远离尘嚣的宁静之地;小小的轩窗正对着潺潺流水,清冽与喧嚣在此和谐共存,闲暇时,我常在石上静观流水潺潺,兴致来时,便走进松林间聆听鸟儿的欢歌,这里的风光无限好,我又何必再去询问世间的纷扰尘埃呢?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宁静生活,通过“幽栖地僻”、“锺梵声”、“掩竹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超脱世俗的意境,诗人通过“踏花寻静远”、“临水对清喧”等细节描写,展现了自己在自然中的闲适与自在,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尘世纷扰的淡泊。

赏析

姚合的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意境幽远的风格,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享受,首联“幽栖地僻经过少,锺梵声中掩竹门”直接点明了隐居的环境和氛围,用“地僻”和“锺梵声”两个元素,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充满宗教氛围的隐居之所,颔联和颈联则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与自在,尾联“此地风光无限好,何须更问世间尘”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对尘世纷扰的淡泊。

创作背景

姚合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他的仕途不顺和人生追求有关,姚合虽曾入仕为官,但仕途并不平坦,晚年更是退居陕州,过上了隐居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尘世纷扰的淡泊,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美好和宁静,姚合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独特理解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脱世俗的普遍心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