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挽文丞相
宋·王炎午
壮志凌云气盖天,英名万古永流传。
木稼尝闻达官怕,山颓果见哲人萎。
江西福地留遗爱,蜀道青天断后贤。
生死从来皆定数,人生何处不青山。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炎午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王炎午(生卒年不详),南宋末年文学家、诗人,字鼎翁,号梅边,吉安(今属江西)人,他生活在南宋末年,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与变迁,其作品多抒发爱国情怀和对时局的忧虑,王炎午的诗文风格慷慨激昂,情感真挚,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壮志凌云,气概非凡,英名永垂不朽,曾听说树木成精(木稼)让达官显贵害怕,如今山崩地裂,果然见到智者(文天祥)离世,他在江西留下的恩德被人民怀念,蜀道之上,青天之下,痛失了一位贤人,生死有命,皆是定数,人生何处不是青山埋忠骨。
释义
木稼尝闻达官怕:木稼,指树木成精的异象,这里比喻文天祥的威名让权贵们闻风丧胆。
山颓果见哲人萎:山颓,比喻重大变故或伟人去世;哲人萎,指智者去世,这里特指文天祥的逝世。
赏析
这首诗是对南宋末年著名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挽歌,首联赞美文天祥的壮志与英名;颔联通过“木稼尝闻达官怕”和“山颓果见哲人萎”两个典故,既表达了文天祥生前的威名,又哀悼了他的去世;颈联回顾了文天祥在江西等地的功绩,以及他作为贤人的不可多得;尾联则表达了生死有命、人生无常的哲理,以及对文天祥虽死犹荣的敬仰,全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既是对文天祥的缅怀,也是对南宋末年动荡时局的深刻反映。
创作背景
王炎午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南宋末年,国家面临蒙古军队的严重威胁,文天祥作为抗元领袖,英勇不屈,最终被捕杀害,王炎午深感国家失去了一位栋梁之才,心中悲痛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挽诗,以表达对文天祥的敬仰与哀悼,这首诗不仅是对文天祥个人的缅怀,也是对南宋末年民族精神的颂扬,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