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夕阳烟自起,西山漠漠有无中。的解释

春秋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浣溪沙·咏橘

宋·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南涧夕阳烟自起,西山漠漠有无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前六句译文)一夜霜冻过后,菊花凋残,荷花枯萎,而新橘和绿叶相映衬,光亮照眼,竹篱茅舍掩映在青黄相间的橘林之间,剥开新橘,芳香的雾气喷溅出来,令人惊喜不已;初尝新橘,甜中带酸,酸得牙齿都要打颤。(后两句译文)南涧旁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远处的西山若隐若现,仿佛笼罩在朦胧的暮色之中。

:后两句“南涧夕阳烟自起,西山漠漠有无中”并非直接出自苏轼已知的《浣溪沙·咏橘》中,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将其融入并作为该词的结尾意境拓展,实际上这两句诗可能融合了苏轼或其他宋代诗人的风格与意境。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乡村晚景图,南涧边的夕阳缓缓下沉,炊烟从农舍升起,远处的西山在暮色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朦胧而悠远的美感。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展现了乡村傍晚的宁静与和谐,夕阳、炊烟、远山,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这两句诗也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表达,展现了他作为文学大家的艺术造诣。

创作背景

虽然“南涧夕阳烟自起,西山漠漠有无中”并非直接出自苏轼已知的某一具体作品,但可以推测,这样的诗句可能源于苏轼在贬谪或游历期间,对乡村自然景色的深刻观察和感悟,苏轼一生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善于从平凡中发现美,用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这两句诗可能正是他在某个宁静的傍晚,面对乡村景色有感而发,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