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哀民生
唐·杜甫
膏泽未施空谤怨,疮痍犹在岂讴吟。
苍生一饱皆君赐,白首无成负圣心。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的模拟作品,实际杜甫作品中并无此完整诗句组合,但风格贴近杜甫关心民生的诗风。)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译文
雨水(恩泽)还未降下,百姓却已空自抱怨诽谤;创伤与苦难依然存在,怎能轻易歌颂吟唱?百姓的一餐温饱都是君王(或政府)的恩赐,而我到老一事无成,有负于圣明的君主和时代,端午节时风雨交加,天色昏暗,汨罗江上无处凭吊屈原的英灵,石榴花(海榴花)盛开,仿佛在嘲笑我,即便没有酒,我也像陶渊明一样保持清醒。
释义
“膏泽未施空谤怨,疮痍犹在岂讴吟”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忧虑,认为政府或君主的恩泽尚未真正惠及百姓,而百姓的苦难与创伤依旧存在,因此不应轻易歌颂或吟唱,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为国家、为百姓做出贡献的自责与感慨。
赏析
这首诗深刻反映了杜甫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首联以“膏泽未施”与“疮痍犹在”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百姓的苦难,颔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君主的感恩与自责,认为自己未能报答君恩,有负于时代,颈联与尾联则通过端午节的景象与石榴花的意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清醒,以及对屈原等先贤的缅怀与敬仰,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此诗虽为模拟之作,但风格与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相契合,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等社会动荡,对百姓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与对时局的忧虑,此诗通过模拟杜甫的风格与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与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