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病中思
唐·李商隐
揭节初悲力不任,赐身终愧谬恩临。
风前病鹤双双起,霜后枯荷一一沉。
长负圣明忧社稷,永依江海寄琴心。
唯应清夜无眠月,知我踌躇独苦吟。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代,一生郁郁不得志,但诗文成就极高,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译文
揭起符节时初感体力不胜,蒙受皇恩却终觉有愧于心。
风前病弱的鹤儿双双起飞,霜后枯萎的荷叶一一沉沦。
长久以来辜负了圣明的君主对国家的忧虑,永远只能依傍江海寄托自己的琴心。
只有那清冷的夜晚无眠的月亮,知道我内心踌躇独自苦吟。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和对未能充分报答皇恩的愧疚,首联“揭节初悲力不任,赐身终愧谬恩临”直接点出主题,诗人感到自己体力不支,难以胜任官职,同时对于皇帝的恩赐感到愧疚,颔联通过“病鹤”和“枯荷”的意象,进一步描绘了自己病中的状态,颈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自己无法为国效力的遗憾,尾联以“清夜无眠月”作为背景,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己病中的感受和对国家的忧虑融为一体,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中“病鹤”和“枯荷”的意象,既是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写照,也是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人通过“长负圣明忧社稷”一句,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未能为国效力的遗憾,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身体状况不佳,仕途也颇为坎坷,他一生都在追求政治上的成就,但始终未能如愿,在晚年时期,他深感自己体力不支,难以胜任官职,同时对于皇帝的恩赐也感到愧疚,这种复杂的情感促使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以及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