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未免投天禄,虚为新都著剧秦。全诗是什么?

风云10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邛州东里送南归客

唐·杨炯

万里烟波接素秋,

谁人此路去神州。

他年未免投天禄,

虚为新都著剧秦。

作者及朝代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杨炯,杨炯,字盈川,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以文学才华著称,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其作品多抒发个人抱负和感慨,风格雄浑刚健,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作者简介

杨炯自幼聪颖好学,早年曾任崇文馆学士,后历任太子詹事司直、崇文馆学士等职,他的诗文在当时颇受赞誉,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杨炯的诗文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对唐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译文

在万里烟波与素秋相接的地方,

有哪位旅人将踏上这条通往神州的路途?

或许在未来的岁月里,他难免要投身到朝廷的禄位之中,

但现在却只能徒然地为新都撰写那些关于秦朝的戏剧。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南归的感慨与祝福,首句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象,暗示友人旅途的遥远与艰辛,次句设问,引出对友人未来命运的关切,后两句则通过“投天禄”与“著剧秦”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可能因仕途而牺牲文学才华的忧虑,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文学才华的赞赏与惋惜。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设问的方式,巧妙地引出对友人未来命运的关切与忧虑,后两句则通过对比与反衬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对友人文学才华的珍视与惋惜,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诗人对文学与仕途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炯送别友人南归之际,当时,杨炯可能正处于仕途不顺或文学才华难以施展的困境之中,因此对友人的南归产生了复杂的情感,他为友人能够摆脱仕途的束缚而感到欣慰;他又为友人可能因仕途而牺牲文学才华而感到忧虑与惋惜,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抒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