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挽歌
唐·韦庄
昔岁曾游帝里春,
平津东阁见诗人。
山川凛凛平生气,
草木萧萧数尺坟。
吟罢君诗掩双泪,
病中愁绪转纷纷。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这一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亲身经历了唐朝的衰落和五代十国的纷争,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其在词作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过去曾在京城春天里游玩,
在平津东阁有幸见到那位诗人。
他一生气概凛然如山川般壮丽,
如今却只剩下草木萧萧的几尺坟茔。
吟诵完你的诗作我掩面而泣,
病中的愁绪更是纷乱如麻。
释义
这首诗是韦庄为悼念一位逝去的诗人而作,首联回忆了与诗人昔日相交的情景,颔联以“山川凛凛”形容诗人一生的气概和成就,而“草木萧萧数尺坟”则表达了诗人逝后的凄凉景象,颈联和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自己因病而更加纷乱的愁绪。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敬仰和怀念,颔联中的“山川凛凛”与“草木萧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突出了诗人一生的壮丽气概,又揭示了逝后的凄凉现实,颈联和尾联则通过“吟罢君诗掩双泪”和“病中愁绪转纷纷”等细节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逝者的哀悼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韦庄个人经历有关,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这一动荡时期,亲身经历了社会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他可能对这位逝去的诗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敬仰之情,因此在得知其逝世的消息后,写下了这首深情的悼念之作,这首诗也反映了韦庄对人生无常和生命短暂的深刻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挽歌》不仅是一首深情的悼念之作,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佳作,韦庄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和生命短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