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妆额自能卷,缺月琢钩相与县。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钩月浮云

唐·李贺

浮云妆额自能卷,缺月琢钩相与县(悬)。

桂叶似眉香似麝,芙蓉如面柳如腰。

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今昔。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历史上李贺并无此诗,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生于中唐时期,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擅长描绘奇幻的景象和抒发深沉的情感,李贺的诗作常融合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与现实生活,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浮云仿佛自己能够卷起妆饰的额头,残缺的月亮如同精心雕琢的钩子般高悬夜空,桂树的叶子像弯弯的眉毛散发着香气,而芙蓉花则如同美人娇艳的面庞,柳枝则宛如女子纤细的腰肢,五更时分,钟声响起,笙歌渐渐消散,十里长街之上,月光皎洁,灯火稀疏,只有那姑苏台上的明月,如同西子的明镜,静静地照耀着古今的变迁。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浮云、缺月、桂叶、芙蓉、柳枝等自然景物,以及五更钟声、笙歌灯火等生活场景,营造出一种既幽静又略带哀愁的氛围,浮云与缺月的意象,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幻;而桂叶、芙蓉、柳枝的比喻,则是对美人形象的细腻刻画,最后两句以姑苏台上的明月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变迁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赏析

本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巧妙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浮云与缺月的描绘,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寓含了人生的哲理;而桂叶、芙蓉、柳枝的比喻,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美人的风姿绰约,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时间(五更钟声)和空间(十里长街)的转换,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创作背景

虚构的创作背景中,这首诗可能作于李贺游历江南时,面对姑苏台的月色和周围的自然景色,心中涌起对古今变迁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人通过描绘浮云、缺月等自然景象,以及笙歌灯火等生活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和美好事物易逝的深刻感悟,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