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上一句是什么?

梦梦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毫之末

唐·杜牧

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四海干戈犹未息,诸侯宾客尽相嘲。

皇恩只许先朝见,圣泽惟应及蚤蛲。

日暮穷途泪满襟,伤心不似在长安。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杜牧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出身名门望族,祖父杜佑曾任宰相,父亲杜从郁也曾任官,他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擅长七言绝句,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风格俊爽峭健,语言明丽隽永,内容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反映社会现实。

译文

一个百姓的生命重于天下万物,君子怎能忍心为了细微的利益而争斗?四海之内战乱仍未平息,诸侯宾客却都在相互嘲讽,皇恩浩荡只允许先朝见权贵,圣明的恩泽却只能惠及蚤蛲等微小生物,日暮时分,穷途末路,泪水湿满了衣襟,心中的伤痛远胜于在长安时的感受。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百姓生命的重量与君子争斗秋毫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战乱不断、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诗中“一民之生重天下”一句,强调了百姓生命的重要性,而“君子忍与争秋毫”则批判了那些为了微小利益而争斗不休的权贵,后两句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皇恩圣泽未能惠及广大百姓,反而被权贵所垄断。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巧妙地将百姓的生命与君子的争斗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批判,语言上,诗人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描绘,使得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中还蕴含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失望。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设定为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杜牧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深感国家危亡、民生凋敝,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他通过描绘一个百姓生命的重量与君子争斗秋毫的对比,来揭示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并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失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