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来贼盗往往有,劫杀贾客沈其艘。出自哪首诗?

春秋76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尔来贼盗往往有,劫杀贾客沈其艘”,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元结的《贼退示官吏·并序》,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贼退示官吏·并序

唐·元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州,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行还,以闻于朝,州县以次降贼者,凡六十五州,外杀伤掳掠不可胜计;淮西颍北、山南东道节镇,所存者唯江陵、襄阳、汉南、金、商、均、房、合、沔、荆十州而已,今盗贼未息,知臣者希,窃为陛下惜之。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人烟翳山岳,处所藏豺狼,哀哉王元正,见杀贼营中,贼来如风雨,官去如鸟兽,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尔来贼盗往往有,劫杀贾客沈其艘,我闻此语重叹息,闭绝藏金蓄谷人,年年去家来监郡,见此空馆闭闲门,长吏多无禄,逐人乞酒钱,百姓多流散,官仓空若烟,请命击贼者,皆裹疮与痍,州县各在城,孰能相救援?生逢尧舜君,不忍坐视之,聊书即事诗,庶几达天聪。

作者简介

元结(719年—772年),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浪士、漫郎,河南鲁山人(今河南鲁山县),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元结出身寒微,早年曾隐居商余山,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及第,曾任山南西道节度参谋、水部员外郎等职,安史之乱后,他投身平定叛乱,曾任道州刺史、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等职,元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其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风格古朴自然,语言简练明快。

译文

自从西原贼入侵道州以来,盗贼常常出没,他们抢劫杀害商人,甚至将商船沉入水底,我听到这些消息后深感叹息,那些原本应该藏金蓄谷以备不时之需的人们,却因为害怕盗贼而紧闭门户,我年年离家来到道州担任监郡,只见这里空荡荡的官署紧闭着大门,长吏们大多没有俸禄,只能向百姓乞讨酒钱,百姓们流离失所,官仓里空空如也,如同烟雾一般,那些请求命令去打击盗贼的人,都身负重伤,伤痕累累,州县各自为政,互相之间不能相互救援,我生逢尧舜之君的时代,却忍心坐视这些苦难而不顾,于是写下这首即事诗,希望能传达给朝廷,让天子听到我们的呼声。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道州在盗贼侵扰下的凄凉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诗人对长吏们的无能、百姓的流离失所以及官仓的空虚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和不满,他也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期望,希望天子能够听到他们的呼声,采取措施平息盗贼,恢复社会的安宁。

赏析

这首诗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真实地反映了唐代中期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在艺术上,诗人运用了生动的形象和简练的语言,将道州的凄凉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对长吏们的无能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盗贼横行,元结作为道州刺史,亲眼目睹了盗贼对百姓的侵扰和破坏,深感忧虑和不满,他写下了这首即事诗,希望通过诗歌的形式传达给朝廷,让天子听到他们的呼声,采取措施平息盗贼,恢复社会的安宁,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也体现了元结作为一位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官员的忧国忧民情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