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海边叹
朝代:唐代
作者:王建
茫茫海水无边际,不煎海水饿死耳。
谁肯坐守无亡逃,日日夜夜长如此。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著名诗人,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晚年隐居成都,他的诗作题材广泛,以乐府诗著称,善于描写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与韩愈、白居易等人有交往,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译文
茫茫无际的大海无边无垠,如果不煎熬海水来提取盐分,就只能饿死在这海边了,有谁愿意整天守在这里,毫无希望地等待,日复一日,夜复一夜,永远这样下去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边居民煎熬海水的艰辛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首句“茫茫海水无边际”描绘了大海的广阔无垠,次句“不煎海水饿死耳”则直接点出了海边居民的生存困境,后两句“谁肯坐守无亡逃,日日夜夜长如此”则进一步表达了居民对这种生活的无奈和绝望。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海边居民的苦难生活,诗人通过描绘大海的广阔和煎熬海水的艰辛,将海边居民的生存困境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人也通过“谁肯坐守无亡逃,日日夜夜长如此”的设问,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无奈和批判,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社会的动荡和民生疾苦有关,唐代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依然十分艰辛,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的剥削压迫,海边居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诗人王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些苦难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海边居民生活的佳作,更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力作,它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