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海中诸岛
朝代:清代
作者:丘逢甲
海中诸岛古不毛,岛夷为生今独劳。
风帆万里通外域,波涛千顷走蛟鳌。
珊瑚树长龙涎香,明珠璀璨生波涛。
何时王师定南海,版图重绘看天高。
作者简介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号仓海,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爱国志士、教育家、诗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曾任教育部主事,甲午战争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并一度在台湾组织义军抗击日军,失败后返回广东,致力于兴办教育,培养爱国人才,其诗作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反映时代变迁,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译文
海中的诸多岛屿自古以来就不曾生长草木(不毛之地),岛上的居民为了生计如今却独自辛劳,风帆万里通达外域,波涛千顷中蛟龙与巨鳌翻腾,珊瑚树生长,龙涎香四溢,明珠璀璨在波涛中闪耀,何时才能王师平定南海,重新绘制版图,仰望天高云淡。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海中诸岛的荒凉历史与现状,以及岛上居民为生计奔波的辛劳,诗中提到岛屿与外域的贸易往来,以及岛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珊瑚、龙涎香和明珠,诗人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南海安定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海中诸岛为背景,通过对比古今,展现了岛屿从荒凉到繁荣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岛上居民生活的艰辛,诗中“风帆万里通外域,波涛千顷走蛟鳌”描绘了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而“珊瑚树长龙涎香,明珠璀璨生波涛”则生动地描绘了岛上丰富的自然资源,最后两句“何时王师定南海,版图重绘看天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深切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清时期,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边疆危机,特别是南海诸岛的主权问题日益突出,丘逢甲作为一位爱国志士,对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有着深切的关注,他通过这首诗,既描绘了海中诸岛的美丽与富饶,也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南海安定的渴望,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丘逢甲爱国情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