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盐官望海
唐·李颀
苍山连海色,去去隔烟霞。
州家飞符来比栉,海中收盐今复密。
卤田千顷春无雨,且向空山种蕨薇。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颀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号亦不详,东川(今四川东部)人,曾任新乡县尉,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和律诗,以边塞诗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称,风格豪放,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齐名。
译文
苍翠的山峦与大海相连,一片苍茫,远远望去,云雾缭绕,烟霞弥漫,官府接连不断地发来命令,如同密集的梳子一般,要求在海中更加严密地收取盐税,广阔的盐田上千顷,春天里却滴雨未降,盐民们无奈,只好转向空山去种植蕨菜和薇草以维持生计,一对白鸟静静地站在水边,见人靠近,惊飞而起,钻入芦花丛中。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盐官地区的自然景色和盐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当时官府对盐业的严苛控制和盐民生活的艰辛,首句写山海相连的壮阔景象,次句引出官府对盐税的严密征收,三、四句通过对比盐田广阔无雨与盐民转向种植蕨薇的无奈选择,揭示了盐民生活的困苦,末两句以白鸟惊飞入芦花的细节描写,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意境的深远性。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首句以山海相连的壮阔景象开篇,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次句以“飞符来比栉”形象地描绘了官府对盐税的严密征收,暗示了盐民所承受的重压,三、四句通过对比盐田广阔无雨与盐民转向种植蕨薇的无奈选择,深刻地揭示了盐民生活的艰辛和官府对盐业的严苛控制,末两句以白鸟惊飞入芦花的细节描写,既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又寓意着盐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官府对盐业的控制日益加强,盐民生活困苦,李颀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通过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深刻感受到了盐民生活的艰辛和官府对盐业的严苛控制,他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这首《盐官望海》,旨在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盐民的生活状况,唤起人们对盐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