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翦纸真虚负,立槁安知富可求。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纸鸢

唐·高骈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入云中。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纷纷翦纸真虚负,立槁安知富可求。

但得儿童多放乐,不辞辛苦伴儿童。

作者及朝代

高骈,唐代晚期名将、诗人,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祖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为山东名门,世代仕宦,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历仕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五代,累官至镇海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封渤海郡王,因屡破北狄与西蕃,立下赫赫战功,威震敌国,后历任天平军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封燕国公,晚年因信仰佛教,且笃信神仙之术,重用术士吕用之、张守一等人,致使政令废弛,将士离心,属境渐乱,乾符六年(879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高骈被部将毕师铎囚禁,不久被杀害,终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

作者简介

高骈出身于禁军世家,自幼喜好文学,擅长兵法,历仕多朝,功勋卓著,晚年因迷信神仙之术,导致政令废弛,将士离心,最终遭遇不测,他的诗作多反映军旅生活和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自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第二首)

众人纷纷剪纸做成风筝放飞,却只是徒劳无功,哪里知道立在那里的枯枝(比喻不切实际的追求)怎能求得富贵呢?但只要能让儿童们多一份快乐,我便不辞辛苦地陪伴他们一起放风筝。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放风筝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追求的思考,前两句“纷纷翦纸真虚负,立槁安知富可求”讽刺了那些盲目追求富贵而不得的人,暗示他们如同剪纸做风筝一样,只是徒劳无功,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关爱和对快乐的追求,认为只要能让儿童们快乐,自己便愿意付出努力。

赏析

这首诗以放风筝为题材,寓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前两句通过对比剪纸做风筝与追求富贵的行为,讽刺了那些不切实际、盲目追求的人,后两句则通过描写诗人陪伴儿童放风筝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快乐的追求和对儿童的关爱,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高骈晚年时期,晚年的高骈因迷信神仙之术,导致政令废弛,将士离心,属境渐乱,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可能通过描绘放风筝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人生追求的思考和对快乐的向往,通过陪伴儿童放风筝的行为,也体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关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动荡不安的晚唐时期,这样的情感表达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