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遇猎
唐·李商隐
山墙野壁黄昏後,冯妇遥看亦下车。
猎火初明林外暗,弓弦欲响月中疏。
角鹰翻向重云里,猎犬还随薄雾驱。
莫向孤山深处去,惊飞野雉正求雏。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也常含有深刻的讽刺和批判意味,反映了晚唐社会的种种矛盾。
译文
黄昏之后,山墙野壁间显得格外寂静,就连曾经勇猛善猎的冯妇远远望见这景象也不禁停下了车马,林外的猎火初明,将四周的黑暗映衬得更加深沉,而月中的弓弦似乎即将响起,预示着狩猎的开始,角鹰在空中翻飞,钻入重重云雾之中,猎犬则紧随其后,在薄雾中穿梭追逐,不要向孤山的深处进发啊,那里正有惊飞的野雉在寻找它们的幼雏。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黄昏后山间狩猎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狩猎活动的紧张与刺激,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生命的同情与关怀,首句“山墙野壁黄昏後”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营造出一种荒凉而神秘的氛围;次句“冯妇遥看亦下车”则通过冯妇这一典故人物,暗示了狩猎活动的不同寻常;后几句则具体描绘了狩猎的场景,既有对猎火、弓弦等细节的刻画,也有对角鹰、猎犬等动物的生动描绘。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它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将狩猎场景展现得栩栩如生;它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深远;它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关怀,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同情,整首诗在形式上工整严谨,在内容上则富有哲理和人文关怀,是一首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佳作。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和排挤,对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有着深刻的体验和认识,这首诗可能正是他在一次山间旅行中偶遇狩猎场景而触发的灵感之作,通过描绘狩猎活动,他既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同情与关怀,也隐喻了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和讽刺,他也通过这首诗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