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风飒飒吹黄芦,上有寒雀惊相呼。的解释

小星66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和李太白〈鹦鹉洲〉》,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和李太白〈鹦鹉洲〉

宋·苏轼

悲风飒飒吹黄芦,上有寒雀惊相呼。

扁舟夜宿鹦鹉洲,篙师酒醒长啸呼。

明月芦花间,何处觅菰蒲。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幽人夜读书。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多变,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自成一家之言,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枯木怪石,题画诗数量可观。

译文

悲凉的秋风飒飒地吹过黄色的芦苇,上面的寒雀被惊得相互呼叫,我乘着小船在鹦鹉洲上过夜,船夫酒醒后大声长啸,在明月照耀下的芦花丛中,哪里能找到菰蒲呢?只听到四面墙壁间虫声唧唧,好像在帮助我这幽居的人夜晚读书。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鹦鹉洲夜宿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悲风飒飒吹黄芦,上有寒雀惊相呼”以悲凉的秋风和惊飞的寒雀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扁舟夜宿鹦鹉洲,篙师酒醒长啸呼”点明了诗人夜宿鹦鹉洲的情境,船夫酒醒后的长啸更添一份孤寂,后两句则通过明月、芦花、虫声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谧和诗人的孤独心境。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将鹦鹉洲夜晚的凄清、孤寂和静谧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悲风、黄芦、寒雀、扁舟、明月、芦花、虫声等意象的交织,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使诗歌在静谧中透露出一种生命的律动和自然的韵味。

在情感表达上,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一贯的豁达和超脱,尽管身处孤寂之中,但诗人并没有陷入消极和悲观,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和感受这一切,他通过虫声唧唧的描写,将夜晚的静谧和读书的乐趣相结合,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怡然自得的心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和李白《鹦鹉洲》一诗的基础上创作的,李白原诗描绘了鹦鹉洲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历史的感慨,而苏轼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以鹦鹉洲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夜宿时的所见所感和心境变化,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可能是在苏轼被贬谪期间,面对仕途的挫折和人生的坎坷,他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