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东汉·张衡
郁郁高岩表,
云崖暝栖鸾。
朝为菰上露,
暮作陌上尘。
五噫尚与时多忤,
一笑兼忘我屡空。
古人去已久,
此道今谁传。
作者简介
张衡,东汉时期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他在天文学、地震学、机械、数学、文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他的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译文
高高的山岩之上,云雾缭绕,仿佛是鸾鸟栖息的仙境,早晨还是菰草上的露珠,傍晚就变成了路上的尘土,我时常发出“五噫”的感叹,与世俗多有不合,但一笑置之,忘却了自己多次的困顿与空乏,古人已经远去,他们留下的道理如今又有谁来传承呢?
释义
“五噫尚与时多忤”中的“五噫”指的是张衡曾作《五噫歌》,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示不满和忧虑,而“与时多忤”则表达了他与世俗、时局的格格不入。“一笑兼忘我屡空”则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超脱,即使生活困顿,也能一笑置之,忘却烦恼。
赏析
这首诗是张衡对人生境遇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首句以高岩、云崖、鸾鸟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暗示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诗人以露珠和尘土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而“五噫尚与时多忤,一笑兼忘我屡空”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超脱的态度,诗人以“古人去已久,此道今谁传”的感慨,表达了对古代先贤智慧的敬仰和对现实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
创作背景
张衡生活在东汉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他虽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的正直和才华却遭到了权贵的排挤和打压,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张衡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超脱,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张衡作为一位伟大科学家和文学家的高尚情操和深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