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喜雨
宋·苏辙
天公一雨洗尘烟,
坐觉尘沙昏远眼。
忽看风雨破骄阳,
快意生平有此观。
作者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新党,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渊博,著述宏富,政治上为旧党领袖,文学上又有很高成就,作品在宋代当时即广流传,与父兄并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译文
天空的一场大雨洗净了尘世的烟霾,
坐着便感觉那远方的沙尘迷蒙了双眼。
忽然间看到风雨交加冲破了炽热的阳光,
生平第一次如此畅快地观赏到这样的景象。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景象给诗人带来的愉悦感受,首句“天公一雨洗尘烟”直接点出雨的作用,即洗净尘世的烟霾;次句“坐觉尘沙昏远眼”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进一步强调雨前的尘沙飞扬;第三句“忽看风雨破骄阳”笔锋一转,描绘出风雨交加、冲破骄阳的壮观景象;末句“快意生平有此观”则表达了诗人对此景的由衷赞叹和快意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雨后的清新景象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首句“天公一雨洗尘烟”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天空以人的意志和力量,形象地描绘了雨后的清新世界;次句“坐觉尘沙昏远眼”则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进一步强化了雨前尘沙飞扬的恶劣环境;第三句“忽看风雨破骄阳”以“忽”字为转折,将笔触转向风雨交加的壮观景象,与前面的尘沙飞扬形成鲜明对比;末句“快意生平有此观”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此景的由衷赞叹和快意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写景抒情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辙仕途不顺、心情抑郁之时,面对尘世的纷扰和官场的险恶,诗人内心充满了无奈和苦闷,一场大雨的到来,却给诗人带来了难得的清新和愉悦,诗人通过描绘雨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风雨交加、冲破骄阳的壮观景象中,诗人找到了片刻的宁静和快意,这也成为了他继续前行、面对困难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