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蜂蝶飘零後,始有闲人把一枝。的解释

小星9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可怜蜂蝶飘零後,始有闲人把一枝。

:此诗为节选,原诗中“可怜蜂蝶飘零後,始有闲人把一枝”并非连续出现在原篇二首之中,但为解析方便,特此组合呈现。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节选部分)

可怜那些蜜蜂和蝴蝶在花儿飘零之后才离去,而这时才有闲暇之人来独自欣赏这一枝残花。

释义

这句诗描绘了牡丹花凋零后的凄凉景象,以及诗人对此的感慨,蜂蝶在花盛时纷至沓来,而花谢之后它们便离去,只留下孤零零的花朵和后来才注意到这一切的“闲人”,这里的“闲人”也暗含了诗人自己,他在花儿即将凋零时才来欣赏,表达了一种迟来的珍惜与惋惜之情。

赏析

这句诗通过对比蜂蝶的离去与闲人的到来,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蜂蝶象征着那些追逐繁华与热闹的人,而闲人则代表了诗人自己,他在繁华落尽后才来细细品味这份宁静与凄美,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深化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美好易逝的哲思。

创作背景

白居易的这首诗创作于他对牡丹花的观赏过程中,可能是在某个春日傍晚,他看到阶前的牡丹花已经凋零,只剩下两枝残花,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惆怅之情,诗人通过描绘牡丹花的凋零,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与惋惜,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以及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在唐代,牡丹花被视为富贵吉祥的象征,而白居易却以独特的视角,将其与人生的无常、美好易逝相结合,创作出这首富有哲理意味的诗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