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庐山瀑布》,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庐山瀑布
北宋·王安石
拔地万重清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
共看水落龙湫去,一棹寒波碧树昏。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译文
拔地而起的是万重高耸的山峦,悬挂在半空中的瀑布如千丈白练飞流直下,被岩石分割开来,我们一同观赏瀑布落入龙潭的景象,乘着一叶小舟,在寒冷的碧波上荡漾,两岸的树木在暮色中显得朦胧不清。
释义
“拔地万重清嶂立”:形容庐山山峰高耸入云,重重叠叠,宛如屏障。
“悬空千丈素流分”:描述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如同悬挂的白练,被岩石分割成多股水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通过“拔地万重清嶂立”和“悬空千丈素流分”两句,生动展现了山峰的巍峨和瀑布的壮观,诗人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卷,后两句则通过观赏瀑布和乘舟游览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瀑布的神奇魅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创作背景
王安石在北宋时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主张变法图强,但在政治上遭遇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不顺、心情抑郁时所作,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诗人或许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尽管在政治上遭遇了挫折,但诗人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