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夜
宋·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绛蜡签繁晓露干。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后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凉,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别具一格的艺术境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夜签声随着夜风轻轻飘来,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蜡烛烧尽的蜡花越来越繁密,春色撩人,让人难以入睡,只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难以入眠的情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春夜的静谧与美丽,首句写夜已深沉,香炉中的香已燃尽,漏壶中的水也快滴完,暗示时间的流逝;次句写蜡烛烧尽,蜡花繁密,进一步渲染夜晚的寂静;第三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春色撩人、难以入眠的感受;末句则以月移花影上栏杆的生动景象,作为难以入眠的见证。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夜的静谧与美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通过香炉和漏壶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次句“绛蜡签繁晓露干”则以蜡烛和晓露为描写对象,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和时间的流逝,第三句“春色恼人眠不得”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受,春色撩人,让人难以入眠,这种感受既是对春夜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内心情感的抒发,末句“月移花影上栏干”则以生动的景象作为难以入眠的见证,月移花影,既表现了时间的推移,也展现了春夜的美丽和宁静,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退居金陵时所作,当时,他面临着政治上的挫折和内心的苦闷,但在这春夜之中,他依然被春色的美丽所打动,难以入眠,他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佳作,这首诗既表达了他对春夜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内心的苦闷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