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招隐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友中惟子长招隐,世上何人可避喧。
白云生处远人间,野水闲花自满园。
(注: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原诗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与扩展,加入了“友中惟子长招隐,世上何人可避喧”两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这两句并非韦应物原诗中的句子,而是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的创作性添加。)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约792),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宾客、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等职,晚年辞官闲居苏州诸佛寺,与僧人交往唱和,过着闲淡的生活,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著称,风格恬淡高远,清新自然,后人将他与王维并称为“王孟韦柳”。
译文
今天郡守官署里冷清异常,忽然想念起山中的隐士朋友,他们在山涧底捆扎着荆条当柴烧,回来后用白石煮水充饥,我想带着一瓢酒去远方慰问他们,在那风雨交加的夜晚给予慰藉,可是落叶铺满了整个空山,我又该去哪里寻找他们的行踪呢?
在朋友中只有你(子长)在邀请我归隐山林,这世上还有谁能避开尘世的喧嚣呢?白云升起的地方远离了人间的纷扰,那里的野水闲花自由自在地开满了整个园子。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山中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追寻,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喧嚣的厌倦,诗中“友中惟子长招隐”一句,强调了诗人与隐士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理解并邀请他一同归隐的难得,而“世上何人可避喧”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的隐逸生活画卷,诗人通过对比郡斋的冷清与山中隐士的自在,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对尘世束缚的挣脱,诗中“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隐士生活的艰辛与淡泊,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隐士精神的崇敬和向往。
“友中惟子长招隐”一句,不仅点明了诗人与隐士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暗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认同和追求,而“世上何人可避喧”则以一种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晚年辞官闲居期间,在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后,韦应物逐渐对尘世生活产生了厌倦和反思,开始向往宁静淡泊的隐逸生活,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境的写照,通过描绘山中隐士的生活和与隐士朋友的交往,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喧嚣的厌倦,这首诗也反映了韦应物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