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山有感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兴罢日斜归亦懒,更磨碑藓认前朝。
山间寂寂人稀到,林外萧萧叶正飘。
野寺僧归初掩户,村墟人语远闻谣。
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倚危栏看落潮。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游兴尽了,太阳西斜,连回家的脚步也变得慵懒,我更加仔细地磨去石碑上的苔藓,试图辨认出前朝的文字,山间寂静无人,只有稀疏的行人经过,林外的树叶正萧萧飘落,山寺的僧人刚刚归来,掩上了寺门,村庄里远远传来人们的歌谣声,这其中的真意谁能理解呢?我只能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看着潮水慢慢落下。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山后的所见所感,首联“兴罢日斜归亦懒,更磨碑藓认前朝”表达了诗人游兴已尽,太阳西斜,连回家的心情都变得慵懒,同时他还仔细辨认石碑上的前朝文字,表现出对历史的沉思,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描绘山间寂静、树叶飘落、僧人归寺、村墟人语等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山间的宁静与荒凉,尾联“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倚危栏看落潮”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无人理解的孤独感。
赏析
这首诗以游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间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同时融入了诗人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首联的“兴罢日斜归亦懒”不仅写出了诗人游兴已尽的状态,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疲惫和无奈,而“更磨碑藓认前朝”则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和对前朝的怀念,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描写则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尾联的“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倚危栏看落潮”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无人理解的孤独感,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多次遭到朝廷的排挤和打压,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不顺、心情抑郁时所作,通过游山这一行为,诗人试图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安慰,但面对荒凉的山间景象和历史的沧桑巨变,他又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和感慨之中,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