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散庙门灯火尽,却寻残梦独多时。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宿山寺

唐·贾岛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人散庙门灯火尽,却寻残梦独多时。

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一作阆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唐代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中进士,曾官长江主簿,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底,在普州去世,贾岛一生穷愁潦倒,官微职小,但他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不甘趋炎附势,每每作诗,以苦吟求工,曾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译文

群峰耸立,山色一派寒青,寺庙就坐落在这样的地方,透过稀疏的树木,可以看到夜空中流星划过;月亮仿佛行走于云层之间,与云一起逆向而行,这里山峰绝顶,人迹罕至,只有高松上的白鹤,不肯合群,等到人们散尽,寺庙的灯火也熄灭了,我才在这寂静中,独自追寻着那残存的梦境,度过了漫长的时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山寺的幽静与清冷,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物活动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首联点明山寺的位置和特色,颔联以流星、走月等意象展现山寺夜景的奇幻,颈联通过“人来少”和“鹤不群”突出山寺的孤寂,尾联则通过“人散灯火尽”和“寻残梦”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诗人善于运用意象来营造氛围,如“众岫耸寒色”、“流星透疏木”等,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体验,诗人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寺的幽静和清冷,如“绝顶人来少”与“高松鹤不群”的对比,以及“人散庙门灯火尽”与“却寻残梦独多时”的衬托,诗人在尾联中表达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孤独的享受,这种情感与山寺的幽静氛围相得益彰,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创作背景

贾岛一生穷愁潦倒,多次科举不第,但他对诗歌创作有着极高的追求和热情,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山寺时所作,通过描绘山寺的幽静和清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唐代,佛教盛行,山寺作为佛教文化的象征,往往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场所,贾岛通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山寺的自然美景和人文特色,也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