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送郑尚书赴南海
唐·杜甫
蜀江分夏口,海色入南溟。
祖帐连两渚,军城拥万麾。
晨风吹远棹,暮霭起孤亭。
南去伏波推将略,北来光禄擅诗名。
纷纷百越地,处处五羊城。
旧识中郎将,今为外吏情。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诗作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
译文
蜀江水在夏口分流,海天一色延伸到南海的边际。
饯别的帐篷连接着两个江中小洲,军城周围飘扬着万面军旗。
清晨的微风吹拂着远去的船桨,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孤独的凉亭。
南行的人像伏波将军一样擅长军事谋略,北归的人则像光禄大夫一样擅长诗歌创作。
百越之地纷纷扰扰,五羊城处处可见。
过去认识的中郎将,如今却成了远离京城的外官。
释义
这首诗是杜甫为送别友人郑尚书赴南海而作,诗中描绘了饯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和不舍之情,首联写蜀江与南海的壮阔景象,颔联写饯别时的热闹场面,颈联写友人南去的情景,尾联则是对友人的赞美和感慨。“南去伏波推将略,北来光禄擅诗名”一句,高度赞扬了郑尚书在军事和文学上的卓越成就。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严谨工整,语言上精炼生动,情感上真挚深沉,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营造出一种壮阔而又不失细腻的氛围,在赞美友人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切,特别是“南去伏波推将略,北来光禄擅诗名”一句,不仅展现了郑尚书的文武双全,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评价和深厚情谊。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杜甫在送别友人郑尚书赴南海时所作,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杜甫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诗人,对友人的离别充满了不舍和关切,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和关注,在赞美友人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