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蟠江汉久知灵,通德门中见老成。全诗是什么?

春秋79个月前

诗词原文

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杜甫

地蟠江汉久知灵,通德门中见老成。

去国依人如传鹄,承家簪笏似悬旌。

荒林迢递乌相失,寒水萧条雁不惊。

吾老荆州应未死,遣君传语问兴平。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早年游历四方,广交好友,曾应试不第,后入朝为官,但仕途不顺,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流离,历经坎坷,最终在成都草堂定居,晚年漂泊于湖南一带,病逝于岳阳,杜甫的诗作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疾苦,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译文

江汉之地自古以来就灵气十足,在通德门中我见到了一位老成持重的人(指郑炼),你离开京城依附他人如同传书之鹄,继承家业如同悬挂的旌旗般显赫,荒林中迢迢远路乌鸦失群,寒冷的江面上大雁不惊飞,我想我在荆州应该还未老去,请你代为传话问候兴平的亲友。

释义

首联赞美郑炼的才华与老成,以江汉之地的灵气映衬其人格魅力;颔联描述郑炼的仕途经历,既有离京的无奈也有承继家业的荣耀;颈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暗喻郑炼旅途的孤独与艰辛;尾联则表达了杜甫对友人的关切与对故乡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为送别友人郑炼赴襄阳而作,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时局的感慨,通过江汉之地的灵气、通德门的老成等意象,展现了郑炼的才情与品德,诗中也透露出杜甫对友人仕途的关切与对时局的忧虑,颈联的自然景象描写,既是对郑炼旅途的写照,也寓含了诗人对友人孤独旅程的同情与担忧,尾联则表达了杜甫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友人的殷切期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当时杜甫已历经战乱流离,生活困顿,而郑炼作为杜甫的友人,即将前往襄阳任职,杜甫在送别之际,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时局的感慨,诗中既有对友人的赞美与祝福,也有对时局的忧虑与无奈,反映了杜甫晚年复杂的心境与情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