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望有感
唐·刘禹锡
秋色萧萧落叶黄,远山如画暮云长。
发为感伤无翠葆,眼从瞻望有玄花。
孤鸿影断天涯路,野鹤声悲夜露凉。
独倚危楼思旧事,西风瑟瑟入衣裳。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奔放之作,也有清新婉约之篇,刘禹锡在政治上亦有所建树,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等地多年,但其文学成就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反而更加深厚。
译文
秋色萧萧,落叶纷飞,远山如画,暮云悠长,我的头发因感伤而失去了往日的翠绿(比喻青春已逝),眼睛在眺望远方时出现了模糊的黑花(指老花眼),孤独的鸿雁在天边断绝了踪迹,野鹤的悲鸣声在寒凉的夜露中回荡,我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思念着过去的往事,西风瑟瑟,吹进了我的衣裳。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伤,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诗中“发为感伤无翠葆”与“眼从瞻望有玄花”两句,尤为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诗人以“秋色萧萧落叶黄”开篇,既点明了时令,又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随后,“远山如画暮云长”一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远方,进一步拓宽了诗歌的意境,而“发为感伤无翠葆,眼从瞻望有玄花”两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无奈与感伤。“独倚危楼思旧事,西风瑟瑟入衣裳”两句,以诗人的孤独形象作结,深化了全诗的主题,使人在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同时,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很可能是刘禹锡在被贬期间所作,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至偏远之地,在长期的贬谪生涯中,他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正是他在秋日里,独自登上高楼,眺望远方,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之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刘禹锡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韧与豁达,以及他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