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游虽晚何妨久,饿显从来不必高。的释义

小星4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宦游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宦游虽晚何妨久,饿显从来不必高。

但得青山能送老,不须惆怅怨今朝。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译文

虽然开始做官的时间较晚,但又有何妨长久为官呢?历史上那些因饥饿而显达的人,从来不是因为地位显赫而成功的,只要能有青山绿水陪伴到老,就不必为今日的境遇而惆怅怨叹。

释义

“宦游虽晚何妨久”表达了作者对于仕途虽晚但心态平和,认为只要坚持就能有所作为;“饿显从来不必高”则是对历史上那些因贫困而奋发,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的赞美,强调地位并非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得青山能送老,不须惆怅怨今朝”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当前境遇的豁达接受。

赏析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宦海沉浮、人生阅历丰富后的感悟之作,诗中“宦游虽晚”反映了作者仕途起步较晚的事实,但他并未因此气馁,反而以“何妨久”的豁达态度面对,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饿显从来不必高”一句,借古喻今,强调了个人品德与能力的重要性,而非地位的高低,最后两句则是对自己晚年生活的美好憧憬,以及对当前境遇的淡然接受,体现了作者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与心灵自由的高尚情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郑板桥仕途不顺、晚年生活相对清贫之时,郑板桥一生仕途坎坷,虽曾为官,但多次遭贬,晚年更是以卖画为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淡然态度,以及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诗中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现实的坦然接受,更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境界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