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日阴
宋·陈与义
谁云当春便妍暖,十日九八阴漫漫。
春风自恨无情水,吹雨打花春不管。
老夫病起拥青绫,小炉未冷笙歌鼎。
长须赤脚送酒来,与尔共为寒食醉。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他早年曾受到苏轼等人的影响,诗风清新明快,南渡后,因历经战乱,诗风变得沉郁悲壮,成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其他两位为黄庭坚、陈师道),他的诗作多抒发国破家亡之痛和个人流离之感,艺术成就较高。
译文
谁说春天就一定温暖明媚,实际上十日里有八九天都是阴沉沉的,春风似乎也怨恨这无情的水汽,吹来细雨无情地打落在花朵上,而春天却对此毫不关心,我这位老夫病愈后拥着青绫被,小炉里的火还未熄灭,鼎中笙歌鼎沸(此处可能借指生活情趣或心境),长须的仆人、赤脚的童子送酒来,与你们一同在这寒食节里痛饮沉醉。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春天里频繁的阴雨天气,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并不总是温暖明媚的感慨,也借春风、春雨对花朵的无情,隐喻了时局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后半部分则转向诗人病愈后的生活场景,通过饮酒作乐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超脱。
赏析
本诗以春天常见的阴雨天气为切入点,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前两句直接点题,用反问的方式强调春天的阴冷;中间两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春风、春雨赋予情感,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意蕴;后两句则笔锋一转,从个人生活入手,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批判,也有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抒发。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初年,当时国家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北方领土被金人占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陈与义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个人也经历了战乱和流离失所的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阴雨天气来隐喻时局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自己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