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区种
唐·韦应物
区种抛来六七年,春风条蔓想宛延。
荆榛已复遮元路,麋鹿应犹带旧烟。
独倚空斋寒日暮,破窗愁见月团圆。
此身何似归田好,雨笠烟蓑事力田。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田园生活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自从区种(一种农作物或园艺方法)被抛置了六七年后,每当春风拂过,便想象着那藤蔓在春风中蜿蜒生长的样子,原来的道路已被荆棘和灌木丛遮蔽,麋鹿或许还在那片荒废的土地上徘徊,带着往昔的烟霭,我独自倚靠在空旷的书斋中,面对寒冷的黄昏,破旧的窗户透进来的月光,让我更加愁绪满怀,看着那团圆的月亮,心中更加思念田园生活,与这相比,自己何不如回到田园中去,穿上雨笠披上蓑衣,亲自耕作于田间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区种被遗忘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首联“区种抛来六七年,春风条蔓想宛延”通过回忆与想象,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生机;颔联“荆榛已复遮元路,麋鹿应犹带旧烟”则描绘了田园荒废后的凄凉景象;颈联“独倚空斋寒日暮,破窗愁见月团圆”转而写诗人自身的孤独与愁苦;尾联“此身何似归田好,雨笠烟蓑事力田”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区种为引子,通过对比与联想,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情厚谊和对现实生活的厌倦,诗中既有对田园美景的描绘,也有对田园荒废后的凄凉景象的刻画,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自身的孤独与愁苦,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向往之情,尾联的“此身何似归田好,雨笠烟蓑事力田”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志,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自然的高洁情怀。
创作背景
韦应物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不顺、心情抑郁之时所作,诗人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与荒凉,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韦应物的诗歌中,田园生活往往被描绘成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它代表了诗人对自由、宁静和自然的追求,这首诗正是他这种追求与现实的矛盾在心灵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