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应两岸当时柳,能到春来尚可怜。出自哪首诗?

梦梦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变体(含关键词“只应两岸当时柳,能到春来尚可怜”意境)

(注:原诗中并未直接出现“只应两岸当时柳,能到春来尚可怜”这两句,但以下变体尝试融合此意境)

淮岸春柳别情长,只应当时柳色香。

风笛声声离亭暮,春来柳色尚可怜。

(此变体为基于原诗意境及您提供的关键词进行的创意性融合,非郑谷原诗。)

作者及朝代

作者:郑谷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郑谷,字守愚,唐代著名诗人,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他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工于作诗,与许棠、任涛等合称“芳林十哲”,郑谷的诗风清新通俗,多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尤善五律,有《云台编》、《宜阳集》等传世。

译文

(以原诗《淮上与友人别》为准)

在扬子江头,春意正浓,杨柳依依,柳絮飘飞,令人愁绪满怀,难以渡江离去,傍晚时分,离亭边传来几声风笛,更加重了离别的愁情,你即将南下潇湘,而我则要西去长安,从此天各一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淮上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通过描绘春天的杨柳、风笛声以及即将分别的友人,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赏析

1、意象鲜明:诗中“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等意象生动鲜明,既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又寓含了离别的哀愁。

2、情感真挚:诗人通过“数声风笛离亭晚”等细节描写,将离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不舍与哀愁。

3、意境深远:虽然全诗只有四句,但意境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又反映了人生旅途中的离别与漂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郑谷在淮上与友人分别时所作,当时,诗人可能正面临着人生的重大转折或离别,与友人即将各奔东西,心中充满了不舍与哀愁,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杨柳、风笛声等自然景物,以及即将分别的友人,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深沉而真挚,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普遍关注人生、关注情感的创作倾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