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日送别
宋·辛弃疾
不欲与君为远别,沙台吹帽约秋风。
寒鸿声断衡阳浦,明月孤悬灞陵东。
此去天涯何处是,归期如梦几时同。
人生聚散终有时,且尽樽前今日同。
作者及朝代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却壮志难酬,其词作情感激昂,内容广阔,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传世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作者简介
辛弃疾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少年时便立志抗金,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并亲自南下归宋,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心,在南宋朝廷,他历任多职,但始终未能得到重用,多次上书主张北伐,却屡遭排挤和打压,其词作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之作,也有细腻温婉之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译文
我不想与你分别得太远,我们在沙台上约定在秋风中再次相聚,那时帽子或许会被风吹落,寒雁的叫声在衡阳水边断绝,明亮的月亮孤独地悬挂在灞陵的东边,你此去天涯,不知何处是归期,我们的重逢仿佛是一场梦,不知何时才能实现,人生的聚散离合终究是有定数的,就让我们在今天这酒宴上尽情畅饮,珍惜这难得的相聚时光吧。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不舍,首句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不愿与友人分别的心情;次句通过“沙台吹帽”的意象,约定在秋风中再次相聚,增添了离别的诗意;三、四句通过寒雁和明月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凄凉氛围;五、六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此去天涯、归期难定的忧虑和无奈;末两句则转而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聚散离合,珍惜眼前的相聚时光。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离别的忧伤,又有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离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也展现出了豁达的人生态度,认为人生的聚散离合是自然规律,无法强求,因此应该珍惜眼前的相聚时光,这种态度既体现了诗人的智慧,也让人感受到了他对友情的深厚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辛弃疾仕途不顺、友人离别的背景下,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但多次上书主张北伐却屡遭排挤和打压,这使得他的心情十分沉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友人即将离别时,他更加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友情的珍贵,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首诗也反映了辛弃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豁达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