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征妇怨
唐·刘希夷
昔别苔原绿,今归泪满衣。
邂逅得归耶战死,母随人去亦萧然。
空庭月影斜,孤灯照寒壁。
梦回征战地,魂断塞鸿天。
作者及朝代
刘希夷(约651年-约680年),唐代诗人,一名挺之,字流奴,汝州人,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善为宫体诗,词旨悲苦,不为时所重,曾搊琵琶,尝为《白头翁咏》,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乃两存之,诗成未周岁,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此稍为时人所称。
作者简介
刘希夷生活在初唐时期,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作品多抒发人生感慨和离别之情,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尽管他的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但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富有才华和情感深度的诗人。
译文
从前离别时苔原还是绿色的,如今归来却泪湿衣襟。
偶然得知丈夫是战死沙场,母亲也随着别人离去,家中一片萧索。
空荡荡的庭院里月影斜照,孤独的灯光映照着寒冷的墙壁。
梦中回到那征战之地,魂魄却断送在边塞鸿雁高飞的天际。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征妇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深刻同情,诗中“邂逅得归耶战死”一句,既表现了征妇得知丈夫战死消息的偶然与震惊,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而“母随人去亦萧然”则进一步揭示了战争对家庭和社会的破坏,使得亲人离散,家园破败。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真挚,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征妇内心的痛苦与绝望,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昔日的离别与今日的归来进行对比,突出了战争给征妇带来的巨大变化,诗中的景物描写也富有意境,如“空庭月影斜,孤灯照寒壁”等句,既渲染了环境的凄清与孤独,也映衬了征妇内心的凄凉与无助。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了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如“梦回征战地,魂断塞鸿天”等句,既表达了征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与怀念,也暗示了战争对人们心灵的摧残与伤害。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战争环境有关,在唐代初期,虽然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但边境地区的战争仍然时有发生,这些战争不仅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人员伤亡,也给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诗人刘希夷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创作了这首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诗歌,通过描绘征妇的悲惨遭遇,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