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亦有知还有恨,今为红药主人翁。的释义

风云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牡丹

唐·罗隐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红药句变体(注:此句为后人根据罗隐诗意演绎,非罗隐原诗直接所有,但为解析方便,特此说明)

花亦有知还有恨,今为红药主人翁。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九华山,以诗酒自娱,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语言直白,多抒发个人抱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译文

(整体译文,结合“红药句变体”意境)

仿佛与梅花共语,仍有寻觅芬芳的伴侣,刻意去闻时它却不肯散发香气,香气却在不经意间飘散。

绿叶娇艳而闲适,红花色彩深浅不一,花儿心中愁苦欲断,春色又怎能知晓它的心意?花儿也有知觉也有怨恨,如今成为这红药(牡丹)的主人翁。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牡丹(红药)的特质与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忽视或误解的同情,以及对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感慨,特别是“花亦有知还有恨,今为红药主人翁”一句,借花喻人,表达了诗人对自我命运的深刻反思和无奈。

赏析

罗隐此诗以牡丹为题材,却不仅仅停留在对花的赞美上,而是借花抒怀,寓情于物,诗中“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一句,寓意深刻,说明真正的美好往往不是刻意追求所能得到的,而是需要一种自然、无心的心态去感知,而“花亦有知还有恨”一句,更是将花的形象人格化,赋予其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罗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文人失意的时代,罗隐本人虽然才华横溢,但多次科举不第,仕途坎坷,这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批判,此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牡丹的遭遇,寄托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知音难觅的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