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唐·贾岛
天台一万八千丈,岁晏老僧携锡归。
岩壁耸千重似画,松风鸣万壑如吹。
寒云暮卷孤城闭,野径春荒百草衰。
回首天涯归路远,苍茫空阔独依依。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实际历史上贾岛并未写过此诗,但以下分析基于该虚构作品进行。)
作者简介
贾岛,唐代著名诗人,字浪仙,人称“贾长江”或“瘦岛”,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后还俗应举,屡试不第,文宗时任长江主簿,故又称“贾长江”,他一生郁郁不得志,但诗作风格独特,以苦吟著称,善于捕捉并提炼生活中的细节,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译文
天台山高耸入云,高达一万八千丈,年末时节,一位老和尚手持锡杖踏上了归途,岩壁层层叠叠,宛如画卷,松涛阵阵,响彻山谷,如同天籁之音,傍晚时分,寒云缭绕,孤城紧闭,春日的荒野小径上,百草凋零,一片荒凉,回首望向那遥远的归途,只见苍茫的天空下,一片空阔,老僧孤独地依偎着锡杖,心中满是依依惜别之情。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老僧在天台山修行多年后,于年末时节携锡杖归乡的情景,诗中通过描绘天台山的高峻、岩壁的壮美、松风的悠扬以及寒云、孤城、野径、百草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苍凉而又充满禅意的氛围,老僧的形象则成为了这种氛围中的点睛之笔,他孤独而坚定地走在归途上,既是对过往修行岁月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将老僧归乡的场景刻画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诗人通过“天台一万八千丈”的夸张手法,突出了天台山的雄伟壮观,同时也暗示了老僧修行岁月的漫长与艰辛,而“岁晏老僧携锡归”一句,则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即老僧的归乡之旅,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描绘岩壁、松风、寒云、孤城、野径、百草等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归途的孤寂与苍凉,同时也展现了老僧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设想为贾岛在游历天台山时,偶遇一位年迈的归乡老僧,被其坚韧不拔的修行精神和归乡之情所感动,遂写下此诗以表敬意,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老僧修行岁月的敬仰,也寄托了诗人自己对人生、修行和归乡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贾岛对自然、人生和禅意的独特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