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囊直入长安市,谁识柴车载伯休。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唐·卢照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药囊直入长安市,谁识柴车载伯休。

(注:“药囊直入长安市,谁识柴车载伯休”并非卢照邻《黄鹤楼》原句,此处为构造题目所需而嵌入,原诗中并无此句,以下分析基于构造情境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卢照邻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其作品辞藻富赡,音律和谐,但部分作品过于追求形式美,内容显得空洞,他因仕途不顺,晚年疾病缠身,最终投颍水自尽。

译文

(基于构造的情境)

昔日的高人已经乘着黄鹤远去,只留下这座空旷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便不再回来,只有白云千百年来在空中悠悠飘荡,晴朗的日子里,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而我,背着装满药材的囊袋直接进入长安城的市场,又有谁能认出这辆柴车上载着的是隐逸高士伯休呢?

释义

此句通过对比昔日高人的飘逸离去与当下自己(或代指隐逸之士)默默无闻地进入繁华都市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场的淡泊态度以及对真正隐士生活不易被世人理解的感慨。

赏析

这句诗以鲜明的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黄鹤楼作为历史名胜,象征着往昔的辉煌与超脱;而长安市则代表着现实的繁华与名利场,诗人以“药囊直入”与“谁识柴车”的对比,突出了自己(或隐逸之士)虽身处红尘,却心怀高远,不为世俗所累的高洁品质,也流露出对知音难觅的淡淡哀愁。

创作背景

虽然“药囊直入长安市,谁识柴车载伯休”并非卢照邻原诗中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构想一个创作背景:卢照邻在仕途不顺、身体日衰的背景下,可能有过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这句诗或许是他内心情感的一种抒发,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真正自我价值的追求,在唐代,许多文人墨客都面临着仕途坎坷、人生无常的困境,卢照邻的这句诗(即便为构造)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文人的心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