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淡淮山水墨秋,行人不饮奈离愁。的解释

小星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淮山秋行

惨淡淮山水墨秋,行人不饮奈离愁。

孤帆天际看斜日,万树寒烟锁远楼。

作者:李中(南唐)

朝代:五代十国(南唐)

作者简介

李中,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南唐中后期,他才华横溢,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尽管在历史文献中关于他的记载不多,但他的诗作在南唐乃至后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译文

淮山的秋色如同水墨画般惨淡,行人在这样的景色中行走,即便不喝酒也难以排解离别的愁绪,孤帆在天际边缓缓移动,伴随着西斜的日光,万树笼罩在寒烟之中,远处的楼阁若隐若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淮山秋日的凄清景象,以及行人在这样的景色中难以排解的离愁别绪,首句“惨淡淮山水墨秋”以水墨画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淮山秋日的萧瑟与暗淡;次句“行人不饮奈离愁”则直接表达了行人在这样的景色中难以排解的离愁别绪,后两句通过“孤帆天际看斜日,万树寒烟锁远楼”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凄清与行人的孤独。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淮山秋日的惨淡景色,表达了行人的离愁别绪,首句以“惨淡”二字开篇,奠定了全诗凄清的情感基调;次句“行人不饮奈离愁”则直接点明了主题,将行人的离愁别绪与惨淡的秋景相结合,使得情感更加深沉,后两句的描写则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凄清与行人的孤独,使得全诗的情感更加饱满。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全诗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孤帆”、“斜日”、“寒烟”、“远楼”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独的氛围,使得全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动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中的个人经历有关,作为南唐时期的诗人,李中可能经历了许多离别与漂泊,对人生的无常与离愁别绪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通过描绘淮山秋日的惨淡景色与行人的离愁别绪,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唐时期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以及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与迷茫。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