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沧浪吟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徐上青云犹未晚,可无音问及沧浪。
江山信美非吾土,风月虽佳岂故乡。
梦里不知身是客,醒来方觉泪沾裳。
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凉。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因历史上李清照并无直接以此句为内容的诗作流传,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这首虚构的“沧浪吟”进行。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生于书香门第,早年生活优裕,夫妻和顺,然而中年之后历经战乱、国破、家亡、夫死等变故,晚年生活凄凉,李清照的词作情感真挚,语言清丽,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表现细腻的情感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缓缓攀登青云之路还不算晚,怎能不问候一下那沧浪之水呢?这里的江山虽然美丽,但终究不是我的故乡;眼前的风月虽然迷人,又怎能替代我心中的故乡呢?在梦中,我忘却了自己是异乡之客,醒来后才发觉泪水已经沾湿了衣裳,不知何时才能回到那青山之外,那里月光皎洁,松风阵阵,小径自凉。
释义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现实处境的无奈,首句“徐上青云犹未晚”寓意着诗人虽已步入中年,但仍怀有向上的志向和追求;次句“可无音问及沧浪”则借沧浪之水象征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后四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身处异乡,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无法回归的哀愁。
赏析
本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眼前的美景与内心的愁绪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将青云、沧浪等自然景物与诗人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抒情色彩,诗人还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创作背景
(基于虚构情境)此诗可能创作于李清照中年之后,当时她因战乱等原因被迫离开故乡,流落他乡,在异乡的日子里,诗人时刻怀念着故乡的山水、风土人情以及曾经的幸福生活,现实却让她无法回归故乡,只能将满腔的愁绪寄托于诗词之中,在这首“沧浪吟”中,诗人通过描绘眼前的美景与内心的愁绪,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现实处境的无奈,诗人也借此诗抒发了自己虽身处逆境但仍不失志向和追求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