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长短吟
宋·邵雍
松苗地合分高下,凫鹤天教有短长。
斟酌君心似秋月,洞明群物似晨光。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并随父迁居共城(今河南辉县市),后隐居苏门山,屡授官不赴,他创立了“先天学”,并把它融汇到儒学中,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邵雍学说”,邵雍一生不仕,却名震京师,所著《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渔樵问对》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松树苗因为生长的土地不同而自然分出高低,野鸭和白鹤因为天赋不同而天生就有长短之别,就像秋月能洞察人心一样,明智的人也能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如同晨光般明亮透彻。
释义
这首诗通过自然界中松苗因土地差异而生长不同、凫鹤因天赋差异而形态各异的现象,引申出世间万物各有其特点、各有其长短的道理,诗人借此告诫人们,应如秋月般洞察人心,如晨光般明察秋毫,以明智的态度看待世间万物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差异性的深刻认识,首句“松苗地合分高下”,以松树苗为例,说明生长环境对生物成长的影响;次句“凫鹤天教有短长”,则以野鸭和白鹤为例,强调天赋差异导致的形态差异,这两句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巧妙地揭示了世间万物各有其特点、各有其长短的道理。
后两句“斟酌君心似秋月,洞明群物似晨光”,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将人的智慧与秋月、晨光相比,强调了明智的人应能洞察人心、明察秋毫,这种以自然景象为喻、借物言志的手法,使得这首诗既富有哲理又生动形象。
创作背景
邵雍一生致力于理学研究,对世间万物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洞察,这首诗可能是他在隐居苏门山期间,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思考而创作出来的,在诗中,他借松苗、凫鹤等自然景象为喻,表达了自己对世间万物差异性的深刻认识和对明智人生的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邵雍作为理学家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