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身负米将求志,戮力乘田岂为名。的解释

春秋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子路

朝代:唐

作者:徐钧

脱身负米将求志,戮力乘田岂为名。

孔氏门中称孝子,后来多少学颜回。

作者简介

徐钧,字秉国,号见心,南宋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平不详,约宋理宗宝庆初前后在世,曾官大理寺丞,因忤贾似道而罢职,晚年隐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之西溪,以吟咏自适,所著《史咏集》,分吟宋以前历史人物,每人一首七言绝句,对史实持较鲜明态度,间有议论。

译文

他毅然离开家庭去背米以追求自己的志向,努力耕作田间并非为了名声,在孔子的门徒中他被称赞为孝子,后来又有多少人学习颜回的品德呢?

释义

脱身负米:指子路为了赡养父母,不辞辛劳地到百里之外背米回家。

戮力乘田:子路曾做过管理农田的小官,他尽心尽力,并非为了个人的名利。

孔氏门中称孝子: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子路以孝顺著称。

后来多少学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以德行著称,这里用颜回来比喻后来学习子路孝顺品德的人。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子路的生平事迹和品德,首句“脱身负米将求志”,既展现了子路对父母的孝顺,又暗示了他追求更高志向的决心,次句“戮力乘田岂为名”,则进一步突出了子路淡泊名利、勤勉尽责的品格,后两句则通过孔子对子路的称赞,以及后来人学习颜回品德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子路作为孝子的典范地位。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子路孝顺品德的赞美,又寄托了作者对后世子孙能够继承并发扬这种优良传统的期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徐钧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有关,作为一位曾经因忤逆权贵而罢职的官员,徐钧可能深感世态炎凉、人心不古,他通过创作这首诗来弘扬传统美德,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孝顺品德的普遍认同和推崇。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提到了“后来多少学颜回”,但这里的“颜回”并非本诗的主要描写对象,而是作为子路孝顺品德的参照和延伸出现,在赏析这首诗时,应重点关注子路的形象和事迹。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