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贯休
千峰顶上一间屋,
老僧半间云半间。
夜晚松风送寒月,
白昼花影落清泉。
若遇好花须一笑,
岂妨迦叶杜多身。
人生如梦须行乐,
莫待白发空悲年。
作者及朝代
作者:贯休(832年-913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诗僧,七岁出家,一生游历四方,能诗善画,有《禅月集》存世。
朝代:唐代(晚唐至五代时期)
作者简介
贯休是晚唐至五代时期的著名僧人,不仅精通佛法,还擅长诗文与绘画,尤其以水墨罗汉画闻名于世,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常寓含深刻的哲理与人生感悟,反映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译文
在千峰之巅有一间小屋,
老僧居住其中,一半与云为伴,一半独享宁静。
夜晚,松风送来了寒月的光辉,
白天,花影则落在清澈的泉水上。
如果遇到美丽的花朵,不妨会心一笑,
又怎会妨碍我如迦叶般拥有自在的禅心呢?
人生短暂如梦,应当及时行乐,
不要等到白发苍苍时才空自悲叹岁月流逝。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超脱,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对人生短暂的深刻认识。“若遇好花须一笑,岂妨迦叶杜多身”一句,表达了诗人面对美好事物时的豁达与自在,以及对佛教中迦叶尊者(以苦行著称)那种超越物质束缚、追求精神解脱境界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超然物外的山居图景,诗人通过对居住环境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其内心的宁静与淡泊,特别是“若遇好花须一笑”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珍惜,又透露出一种随遇而安、不为外物所动的豁达情怀,全诗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引导读者反思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创作背景
贯休一生游历四方,晚年多居山林,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次山居生活中,面对自然美景,心生感慨而作,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逃避与对精神家园的向往,诗中也透露出对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深刻认识,反映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