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治水颂
朝代:宋
作者:李昉
桐乡振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
万顷田畴无旱岁,千家仓廪有余年。
人言太守如神力,我谓斯民有至贤。
从此一方歌乐土,不须更问武陵源。
作者简介
李昉(925年-996年),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臣、文学家,后汉乾祐年间,李昉进士及第,任著作郎,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判院事,北宋初年,任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工部尚书、右仆射等职,太平兴国年间,李昉任翰林学士,雍熙元年(984年),因遭谗言,罢相,改任右仆射,端拱元年(988年),李昉再次任相,不久罢免,任武宁军节度使,后入朝为吏部尚书,至道二年(996年),李昉去世,年七十二,追赠司徒,谥号“文正”。
李昉好学,手不释卷,所著《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大型类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在桐乡地区,官府开仓赈济,百姓得以安然度日;芍水河畔,修缮堤坝,道路畅通无阻的消息广为流传,广阔的田野上,再也不用担心干旱之年,千家万户的粮仓都堆满了余粮,人们都说太守如同神仙一般,有着非凡的能力,但我认为,这里的百姓才是真正的贤良,从此以后,这一方土地成为了人们歌颂的乐土,再也不必去寻找那传说中的武陵仙境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桐乡地区在太守的治理下,通过修缮水利、开仓赈济等措施,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粮食丰收的景象,诗人对太守的功绩表示赞扬,但更强调百姓的贤良与努力,认为这才是真正使地方繁荣的根源。
赏析
这首诗以治水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太守与百姓共同努力下,地方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首联“桐乡振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直接点明了治水的成果和道路的畅通,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万顷田畴无旱岁,千家仓廪有余年”进一步描绘了丰收的景象,突出了治水的实际效果,颈联“人言太守如神力,我谓斯民有至贤”则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贤良的赞扬,尾联“从此一方歌乐土,不须更问武陵源”则以乐观的笔触,展望了未来的美好前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昉在地方任职期间,亲眼目睹了太守与百姓共同努力治理水患、改善民生的场景,诗人深感其功,遂作此诗以颂扬太守的功绩和百姓的贤良,这首诗也反映了宋代地方治理中重视水利建设、关注民生疾苦的社会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