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海门初月见怀
唐·李颀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霜静风逾爽,云开日渐流。
寒禽栖复起,惊棹去还留。
只有此中宜旷望,谁令天作海门山。
作者及朝代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1年左右,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一说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开元十三年(725)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尉,诗歌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作者简介
李颀是唐代中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见长,善于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李颀的生平事迹虽记载不多,但从他的诗作中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译文
四更天时,山后吐出了月亮,残夜中,水光映照下的楼阁显得格外明亮,霜冻已静,风却更加清爽,云开日出,时光渐渐流逝,寒冷的鸟儿栖息后又飞起,惊扰的船只离去又停留,只有在这里才适合开阔视野,是谁让上天在海门处造就了这些山峦?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海门初月的美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夜晚到清晨的自然变化,诗人通过“山吐月”、“水明楼”、“霜静风爽”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通过“寒禽栖复起”、“惊棹去还留”等动态描写,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造化的敬畏。
赏析
这首诗以海门初月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诗中“四更山吐月”一句,以“吐”字形象地描绘了月亮从山后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而“残夜水明楼”一句,则通过“水明”二字,生动地描绘了月光映照下水面的明亮,与“残夜”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诗人还通过“霜静风爽”、“云开日渐流”等描写,进一步展现了清晨的自然美景,最后两句“只有此中宜旷望,谁令天作海门山”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造化的敬畏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颀的游历经历有关,李颀曾游历四方,对自然美景有着深刻的感悟,在游历过程中,他或许曾到过海门一带,被那里的美景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造化的敬畏之情,在唐代,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流派之一,李颀的这首诗正是这一流派中的佳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