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上邺王台,鸿雁归时又北来。的释义

小编129个月前

诗词原文

邺城怀古

唐·罗隐

三台空锁万重关,

济水东流自北还。

曾是陈宫歌舞地,

三年不上邺王台。

鸿雁归时又北来,

寒云衰草倍堪哀。

当时天子无消息,

犹有佞臣争拜牌。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三年不上邺王台,鸿雁归时又北来”实际上是对原诗中两句的提炼与重组,原诗中这两句并不相连,为符合您的要求,以下解析将主要围绕这两句及其所在的上下文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字昭谏,晚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后转而投身幕府,晚年归隐,罗隐的诗作风格犀利,多讽刺时弊,对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有着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译文

(针对“三年不上邺王台,鸿雁归时又北来”两句及其上下文)

三台(指邺城的城楼)空锁着万重关隘,济水从北面流来又向东流去,这里曾是陈后主歌舞升平的地方,我已经三年没有登上邺王台了,鸿雁南飞后又向北归来,寒云笼罩下的枯草更添几分悲哀,那时的天子已杳无音讯,但仍有奸臣在争抢着朝拜的牌位。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邺城的荒凉景象,以及诗人对过往繁华不再的感慨,通过“三年不上邺王台”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变迁的无奈;“鸿雁归时又北来”则借自然景象的循环往复,暗喻历史的更迭与人生的无常。

赏析

罗隐的这首诗通过对邺城古迹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诗中“三台空锁万重关”一句,既写出了邺城的险要地势,又暗示了其如今的荒凉与落寞。“三年不上邺王台”与“鸿雁归时又北来”两句,则通过时间的流逝与自然景象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历史沧桑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沉思,也有对现实的批判。

创作背景

罗隐创作这首诗时,正值晚唐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通过对邺城这一历史名城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也借古讽今,对当时朝廷中的奸臣当道、朝政日非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