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韦应物
清坐苦无公事扰,高谈时有故人经。
松风谡谡溪声远,竹色萧萧院影清。
即此已为林下意,不须更问世间情。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静静地坐着,庆幸没有公务的烦扰,与老朋友高谈阔论,时常有故人的往事被提及,窗外松树的风声阵阵,溪水的流淌声遥远而清晰,竹林的绿色在庭院中投下萧萧的阴影,显得格外清幽,我已经感受到了山林间的闲适与自在,无需再去询问世间的纷扰与情感。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韦应物在山居生活中的宁静与自在,首联“清坐苦无公事扰,高谈时有故人经”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没有公务烦扰的庆幸,以及与故人高谈阔论的愉悦,颔联“松风谡谡溪声远,竹色萧萧院影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进一步渲染了山居环境的清幽与宁静,颈联和尾联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与向往,认为在这里已经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无需再去关注世间的纷扰。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韦应物在山居生活中的宁静与自在,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首联的“清坐”与“苦无公事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颔联的“松风谡谡”与“竹色萧萧”则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山居环境的清幽与宁静,尾联的“即此已为林下意,不须更问世间情”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与向往,认为在这里已经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山居期间所作,韦应物一生仕途坎坷,晚年仕途失意后,他逐渐转向隐逸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这首诗正是他在山居期间,对宁静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融合,诗人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满足,同时也透露出对世间纷扰的厌倦与超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