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金陵送林景熙迁归
宋·刘克庄
一片孤云万里秋,偶因疏处得窥头。
若教雨过浑无迹,除是风吹始得流。
山鸟似嫌啼不早,江花应怪笑无休。
国人欲识公归处,杨柳萧萧白下门。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克庄(1187年—1269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政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颇高,是南宋后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与陆游、杨万里等人齐名,刘克庄的诗风多变,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细腻温婉之作,其作品在南宋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一片孤云在万里秋空中飘荡,偶尔因云层的稀疏而得以窥见它的全貌,如果雨水过后天空不留下一丝痕迹,除非是风吹动它才能继续流动,山林中的鸟儿似乎埋怨自己啼叫得太晚,江边的花朵也应责怪自己笑得太过,国人想要知道您归去的地方,就在那杨柳依依、风声萧萧的白下门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孤云、山鸟、江花等自然景象,以及“国人欲识公归处”的询问,表达了对友人林景熙归去的深切关怀和不舍之情,孤云的漂泊象征着友人的行踪不定,而山鸟和江花的反应则暗含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自然界的共鸣。
赏析
这首诗以孤云开篇,既点明了季节(秋天),又寓含了友人的漂泊不定,通过“若教雨过浑无迹,除是风吹始得流”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友人的行踪难测,后两句“山鸟似嫌啼不早,江花应怪笑无休”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界的生灵也赋予了情感,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最后两句直接点明了友人的归处,并以“杨柳萧萧白下门”的凄清景象,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离去后的孤寂和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克庄为送别友人林景熙而作,林景熙是南宋末年的著名诗人和学者,与刘克庄有着深厚的友谊,当时,林景熙因故需要离开金陵(今南京),刘克庄便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他的不舍和祝福,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南宋末年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和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